提高防范意识,助力艾滋病患者口腔健康
提高防范意识,助力艾滋病患者口腔健康
艾滋病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由感染艾滋病病毒(HIV病毒)引起。HIV是一种能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病毒。它把人体免疫系统中最重要的CD4T淋巴细胞作为主要攻击目标,大量破坏该细胞,使人体丧失免疫功能。因此,人体易于感染各种疾病,并可发生恶性肿瘤,病死率较高。HIV在人体内的潜伏期平均为8~9年,在艾滋病病毒潜伏期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地生活和工作多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在口腔黏膜常表现出一定的临床症状,下面仅介绍几种最常见的口腔表征:
白色念珠菌病:
白色念珠菌病是艾滋病最常见的口腔表征。在高危人群中如性乱行为、吸毒、静脉输血史者,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是以后发生艾滋病的先兆;如在无任何诱因的健康年轻人或成人(指无放疗、化疗史,无长期用激素、抗生素史以及无其他免疫功能低下疾病者)口腔内患有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特别是颊部的红斑型白色念珠菌病或咽部、软腭的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应高度警惕为艾滋病的口腔表征。
舌毛状白斑:
毛状白斑现已被广泛认同是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种特殊口腔损害,对艾滋病发生有高度提示性,其他疾病很少引起毛状白斑。
与艾滋病相关的牙周病:艾滋病感染者及艾滋病患者可出现一系列牙周组织疾病,常见的有:
牙龈线形红斑
常表现为牙龈缘呈明显的火红色线状充血,界限清楚,可有自发性牙龈出血或刷牙后出血。口腔局部治疗无效
急性坏死性牙龈炎
急性坏死性牙龈炎、牙周炎、坏死性口炎,短期内(4周内)出现牙龈溃疡、坏死,牙槽骨破坏,伴明显疼痛。
卡波西氏肉瘤:卡波西肉瘤也叫多发性、特发性、出血性肉瘤,肿瘤常见于头颈部和四肢皮肤,偶见于内脏。患者中有半数出现口腔病损,表现为无痛性、紫红色或紫褐色的、大小形状不一、扁平或隆起的病损。牙龈和硬软腭为好发部位。通常认为,在没有使用过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中出现卡波西肉瘤病损时,基本上可诊断是爱滋病。卡波西氏肉瘤是艾滋病患者最常见的肿瘤。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红色或紫色肿块,固定而有弹性,常出现在牙龈、上腭和牙咽门。艾滋病的其它口腔表征还有:单纯疱疹性口炎,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因此,对于那些有性乱行为史、吸毒史或静脉输血史的健康年轻人或成人,如口腔内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述病变时,医院或检疫部门做HIV血清学筛选检查,以确认自己是否是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感染者,以便早期治疗,避免传染给家人或其他周围的人。免传染给家人或其他周围的人。HIV感染者进入发病期以后,病人的免疫力很快下降,各种真菌很容易在口腔内繁殖造成口腔溃疡。如果病人发生口腔感染,患者除了遵医嘱按时进行药物治疗外,还要努力保持口腔清洁,防止其口腔粘膜干燥、破裂并及时清洁口腔。毛状白斑病损患者,可局部使用抗真菌治疗。常使用阿昔洛韦或更昔洛韦进行涂擦;口腔白色念珠菌病患者可局部或全身使用抗菌药物,口服氟康唑或酮康唑;卡波西氏肉瘤患者可行手术切除或采用冷冻烧灼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治疗方式的创新和增加,艾滋病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会逐渐提高。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kn.com/wahl/9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