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又名外阴白斑
外阴白色病变又叫慢性外阴营养不良,系指一组女阴皮肤、粘膜营养障碍而致的组织变性及色素改变的疾病现就其分类、病因、病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分别加以介绍。长期以来,临床医生习惯于将皮肤和粘膜变白、变粗或萎缩的外阴病变统称为“外阴白斑”,甚至认为它是一种癌前期病变,因而主张早期予以手术切除;而有的病理学家则仅将其中有非典型细胞者诊断为“外阴白斑”。这种诊断标准的分歧,造成对本病的认识和处理上的混乱。为了统一认识,年国际外阴病研究会决定取消“外阴白斑”病名,而将此类疾病改称为‘慢性外阴营养不良”(chronicvulvardystrophy),并根据其组织病理变化的不同,进一步分为不同类型。
在国内尚无统一命名前,我们也暂采用此分类法:
一、增生型营养不良(一)无非典型增生(二)非典型增生又分为轻、中、重三度。
二、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三、混合型营养不良硬化苔癣型合并有局灶性上皮增生型病变。(一)无非典型增生(二)非典型增生又分为轻、中、重三度。上述分类法主要取决于外阴组织病理检查。虽然根据临床表现可初步作出类型鉴别,但无法确诊有无非典型增生,故在病检前一设可统称为外阴白色病。此外,还应注意外在外阴不同病区的组织病理可能有所不同,故必要时往往需行多点活检方能作出准确分类。
外阴白色病的确切病因不明。曾有人将外阴病变皮肤与患者大腿上正常皮交换移植。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发现被移植的病皮转为正常,而被移植到外阴的正常皮肤却变为病皮,因而推论可能是外阴深部结缔组织中神经血管营养失调,导致覆盖在其上的皮肤发生病变。近年来发现在真皮中存在有某种使局部结缔组织增生和促进该处表皮代谢的刺激物,而在表皮中则有一种能抑制表皮细胞分裂与生长,仅作用于表皮局部的有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激素,称为抑素(chalone)。在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平衡状态。慢性外阴营养不良则为两者间平衡遭到破坏的结果。当真皮中刺激物活跃,而表皮中抑素减少时,细胞大量分裂与生长,以致表皮增厚,表现为增生型营养不良;当表皮中抑素产生过多,表皮生长受抑制,以致变薄时,即为硬化苔癣型营养不良。通过氚(h)标记胸腺嘧啶测定,表明在上述硬化苔癣型的表皮内有活跃的蛋白质合成,此合成的蛋白质可能即为抑素。表皮代谢过程活跃而并未萎缩,故有人将以往称为硬化萎缩性“苔癣”的病名去掉“萎缩”两字而改称为“硬化苔癣型”。但病变时间较长后,炎性病变使真皮弹性组织消失而纤维化,则阴蒂、小阴唇萎缩。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不妨分享给朋友或者朋友圈!
■如果你有要咨询的问题,拨打女性健康-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kn.com/ways/6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