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繁育揭发发情程序变革和执行要点
奶牛养殖圈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抓奶先抓配;抓配先抓喂;抓喂先抓草;抓大先抓小。很容易理解其中的意思:想要高产,你的奶牛场必须要有很好的平均泌乳天数,而这取决于牧场繁育工作结果的好坏——繁育工作是影响产量最重要的宏观的因素。但是,任何细节都会影响执行效果和执行水平。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感叹养牛就是做减法,不知道什么原因,这差一点那差一点,结果就差下了。
如何在规模化的牧场里面取得好的繁育成果
繁育工作里面什么最重要
从技术角度讲方法和流程当然最重要,从管理角度讲员工的熟练稳定和结果最重要。好的繁育结果,意味着奶牛在合适的时间进入干奶期,而不是拖延。拖延意味着效益的损失。因为以目前我国奶牛的平均生产水平,到了干奶期的奶牛产量,一定会在盈亏平衡线以下,即,每晚一天干奶,就多亏一天。
怎样才能让奶牛正常的进入干奶
唯一的答案,应该是奶牛产后过了主动停配期(一般产后50天左右)后尽早实现揭发发情参配受胎,提高群体奶牛的怀孕率和怀孕及时率。
传统的人工揭发发情的特点
目前,我国大规模奶牛养殖场是以人工监测发情为主流的执行程序。
跟踪观察
以员工肉眼观察的基础,检测和记录奶牛的爬跨为奶牛发情确认的依据。以及尽可能记录每一头奶牛第一次稳定爬跨时间来推算最佳配种时间。
用多个员工来解决不同圈舍不同班次奶牛揭发发情工作
一般情况下,平均每头成母牛要用一名员工。即万头牧场,青年牛和泌乳牛加起来算可参配牛约在0头牛左右(包括了已孕牛的繁殖管理),这需要繁育员工10个人。
需要多人配合
一个熟练员工即配种员负责配种,需要有一个助手做辅助工作,例如准备冻精和工作器具、记录牛号及清理现场等。还要有另外一名员工提前做好揭发发情工作,将发情牛只牛号告知配种员。
工作时间长
揭发发情工作贯穿一天的始终。即三个班次每班次都要有人员进入牛舍去从事揭发发情工作。配种工作只需要上下午各一次或个别牧场夜班也行参配。这种传统的结果的执行水平是可以的。如果执行到位,发情揭发率可以达到65%,受胎率可以达到35%以上,即怀孕率(PR值)可以达到22%的水平(根据DC理论算法推算的)。
按说,以上情况是可以接受的,没有什么不妥。但是,深入研究会发现,在习以为常的传统繁育程序中也存在着一些疑问或者是分歧。
传统流程中存在的问题
人工监测发情的准确率无法保证
按照牛的生理规律,65%左右的奶牛会在晚上9点到第二天凌晨4点发情。而只有35%的牛只在白天发情。人工监测发情是否能符合这个规律?按照我们实践过的情况,统计奶牛发情的时间比例时,把员工监测发情的数据统计起来,会得出白天发情比率在60%,而晚上是40%。就是说,员工在后半夜的认真程度会打折扣,这样工作结果就不那么充分和足够精准,即使很多规模牧场辅助使用蜡笔(或喷漆)进行尾根图蜡笔来提高发情检出率,但是配种员也会更多依赖肉眼揭发结果,所以实际生产中这些辅助方法帮助并不明显(详见表1)。
表1现代牧业集团某某牧场奶牛发情分布跟踪统计
理论数据来自国外研究
奶牛发情表现规律不容易被发现
奶牛的发情表现,可以按照爬跨次数和发情持续时间进行分类,可以得到四种情况。即发情时间长、爬跨次数多的;发情时间短、爬跨次数多的;发情时间长爬跨次数少的;发情时间短爬跨次数少的。这其中,只有爬跨次数多发情时间长的牛只最容易被员工现场识别出来。但从不同类别发情占比与受胎率的关系中可以看出,最容易用肉眼直接观测出来的,既发情爬跨次数多又发情时间长的牛只仅占发情总数的8.4%。更多数的奶牛的发情,很不容易仅凭员工现场监测揭发出来,同时不同发情类型奶牛受胎率没有明显差异(详见表2)。
表2不同发情类型占比与受胎率的关系
数据来自国外研究
配种时间不固定不易掌握
参配时间到首次稳爬时间(母牛接受稳定爬跨是鉴定发情的标志性症状)的不同长短影响着受胎率的高低。按照国际专家给出的经验数字,从稳爬开始0~16个小时内进行参配,受胎率会相对较高,特别是控制在8~12小时参配,受胎率是最高的。所以,人工监测发情,能够相对准确的判定首次稳爬时间,这也意味着,参配的时间如果要根据揭发发情的时间来确定的话,三班人员进行揭发情,就需要三个班次进行配种(详见表3)。
表3首次爬跨到输精时间间隔对受胎率的影响
数据由国外专家查理提供
高产奶牛发情持续时间短不易揭发
再有,越是高产的奶牛,相应的发情持续的时间会越短。这意味着,凭借员工现场观测想做好揭发情工作,会随着牧场每年不断提高高产而越来越难(详见表4)。
表4产奶量与发情持续时间的关系
数据由国外专家查理提供
我们借鉴了美国一些大牧场的实际操作经验,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改变了一些程序和做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具体情况可以归纳为一下几点:
一天一次配种流程
改变每天三次揭发发情的做法,变成每天一次揭发发情,一次配种。繁育人员按照挤奶顺序逐个参配牛舍进行完成揭发发情参配工作。
将挤奶后的牛锁在颈夹上
从早晨6点开始,做好准备工作后进入牛舍参配圈,在奶厅的赶牛工将奶牛赶往奶厅挤奶的时候,繁育人员将这一栏颈夹全部上锁。奶牛挤完奶回到牛舍后上颈夹采食,锁定在颈夹上。
通过涂蜡笔揭发发情
由经验丰富的繁育员从一端开始检查尾根蜡笔涂蜡是不是被爬跨蹭掉,来区分和判定奶牛是否发情。如果仅从尾根是否被爬跨不能准确判断是否发情的话,需要进一步根据后躯是否有爬跨的痕迹、外阴的特征甚至需要用直肠触诊的方式来准确判定牛只是否发情。
对发情牛只进行参配
判断出发情牛只后,不再涂蜡,只是继续给非发情牛只尾根涂蜡。这样监测发情后,回来参配时很容易找到颈夹上的发情牛。这一栏牛揭发发情结束后,迅速对发情牛只进行参配。
奶牛后驱显示屏
参配后进行标识,在牛只“后躯显示屏”标清参配日期。
工作衔接
整理好这一栏现场收尾工作后,刚好赶在下一栏参配圈奶牛回来上颈夹时开展又一轮繁育工作。
总结:在上午10:30前完成全部参配牛舍的揭发发情和参配工作,从人员使用上减少了2~3人(白班、夜班观察发情人员、配种时需要将牛赶到颈夹上),经过一个阶段的对比实践,我的结果显示:
表5现代牧业某某牧场成母牛一天一次与两次配种数据对比
备注:一天一次配种是指将发情牛全部集中在上午进行配种;一天两次配种是指将发情牛分上午、下午根据发情时间进行配种
关键控制点和难点
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熟练程度
因为是一个人揭发发情也是同一个人配种,因此现场当机立断的准确判定牛只是否发情是最重要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不能准确完成,以后的都无效。为了准确判定,繁育员需要带着繁育记录表查牛单,当看到疑似发情牛只的时候,参考记录表上这头奶牛上次发情时间记录,看看这次和上次的时间间隔是不是21天左右,越是符合的,发情的概率就越大。员工需要非常熟悉相关的专业流程,这对于发情揭发和牛只参配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大量的培训和训练繁育员,使之成为合格的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是开展繁育流程变革的基础。
上夹率%
准确高效的揭发发情工作,是以很好的上夹率为前提的。奶牛从奶厅挤奶回来后采食上夹率越高,繁育员工操作越容易。尾根涂蜡工作必须要做到%牛只都要涂到。因此,个别牛只不采食不上颈夹,也要进行尾根涂蜡。如果上夹率低于80%,繁育员执行程序的效率就会很费力。这时,作为管理者要反思,上夹率低的原因。是不是奶牛在挤奶厅的时间太长挤奶效率或者等待时间太久?奶牛在早晨赶往奶厅之前是不是进行了足够的采食导致回来也不饿,因此不采食不上颈夹?要观察和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解决,保证良好的上夹率,从而提高繁育工作效率。
图1现代牧业某某牧场参配牛舍挤奶后所有牛只进颈夹采食
奶牛后驱标示
奶牛后躯是非常好的“显示屏”,当我们对牛只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处理之后,都要将处置信息和日期信息标在后躯显示屏上。每天坚持这样的话,繁育员在进入这一圈开始处理揭发发情工作时,很容易从显示屏上看到已经处理并标识过的牛只,不会在这些牛上花费精力浪费时间,从而将工作效率的提高。
图2现代牧业奶牛后驱显示屏
图3现代牧业奶牛后驱显示屏
图4现代牧业奶牛后驱显示屏
转自:万头牧场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kn.com/wazlyy/59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