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皮肤病与妊娠显著相关
?点击标题下的生活与健康报
妊娠出现皮肤病,不能忽略与妊娠非相关的普通皮肤病的可能,比如湿疹、疥疮、丘疹性荨麻疹等,但有些皮肤病与妊娠显著相关,考虑为妊娠期特有的皮肤病。妊娠期皮肤病一般预后良好,多可随妊娠的终止而痊愈,但由于瘙痒难耐,会影响孕妇的生活质量,严重的会影响胎儿甚至造成婴儿胎死腹中,因此,对妊娠期间的皮肤病不可忽视,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必要的治疗。
妊娠瘙痒症
(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
多发生在妊娠第4个月至末期,发生率约为0.02%~2.4%。严重时可能导致死胎、早产。其病理机制为肝脏胆酸排泄紊乱引起肝内胆汁淤积。妊娠期间胎盘产生大量的内源性雌激素、孕激素,这两种激素的代谢产物会影响胆酸代谢,胆汁酸盐蓄积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导致该病发生。
这种皮肤瘙痒常没有原发皮疹,仅表现为全身性严重瘙痒和黄疸,可继发表皮剥脱,瘙痒发生后的数日至数周内部分患者出现黄疸,黄疸发生率约为20%。手掌和脚掌是瘙痒的常见部位,瘙痒可持续至分娩,再次妊娠时会复发。患者常伴疲劳感、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
防治对策:治疗目的是降低血清胆汁酸以维持妊娠、改善患者症状、减少胎儿危险。可外用润肤剂及止痒剂对轻度瘙痒症有疗效;消胆胺可能对50%的轻度瘙痒症有疗效;熊去氧胆酸对控制瘙痒和血清学异常非常有效;当与S-腺苷甲硫氨酸共同使用时,疗效则明显提高。中医中药使用清热祛湿、疏肝利胆的方剂如茵陈蒿汤等。抗组胺药疗效不佳。
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样丘疹及红斑
该病是怀孕期间常见的瘙痒性皮肤病,发病率大约是1∶,多会持续整个孕期。其典型症状瘙痒剧烈,红色包块在腹部沿张力线分布,再往胸部、大腿、上肢等其他部位扩散,一般不累及面部、手心和足心,通常发生在怀孕中、后期。在产后几周内自然缓解,这类皮肤疾病多属良性,对胎儿和妈妈本身的健康并不会造成影响,但准妈妈最大痛苦是瘙痒难耐,严重影响睡眠和休息。具体病因不详,可能与妊娠激素变化,机械性张力线拉伸和免疫系统改变有关。
防治对策:妊娠瘙痒性荨麻疹性丘疹及斑块具有自限性且无并发症,治疗目的主要是控制瘙痒及新发皮疹。可使用在分级上多属于B级的口服抗组织胺或局部类固醇药膏涂抹,以缓解症状。
妊娠痒疹
发病率大约是1∶,可能与怀孕期间激素变化、蚊虫叮咬或皮肤干燥以及外来刺激物等因素有关,对胎儿并无明显影响。
妊娠痒疹一般发生于怀孕中、后期(约怀孕4~9个月之间)。初次妊娠一般不患此病,多见于多胎孕妇。好发于四肢近端伸侧,包括大腿或手臂。表现为红色或淡粉红色丘疹,患者会感到瘙痒,生产后3周会自然消退,可留下暂时性色素痕迹,但在以后的各次妊娠仍会发生。
防治对策:少接触化学物品,治疗上主要局部外用中效皮质类固醇激素控制瘙痒和皮疹,也可外用润肤乳或霜,以及止痒剂如薄荷脑和聚乙二醇单十二醚等。可口服扑尔敏等抗组胺药。该病一般预后良好,对母亲或婴儿无不良影响。
妊娠瘙痒性毛囊炎
由于孕妇新陈代谢旺盛,天气热的时候,出汗较多,如果不注意清洁卫生,很可能就会引发妊娠瘙痒性毛囊炎。本病可能是一种激素诱发的痤疮样损害,多数发生在妊娠的第4~9月,表现为大量的红色毛囊性丘疹、毛囊性脓疱,广泛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瘙痒明显,分娩后2~4周可自行消退。对母亲和胎儿健康无影响。
防治对策:此病主要是对症处理,瘙痒性的毛囊炎可外用炉甘石洗剂,另外也可用一些夫西地酸乳膏、红霉素等抗菌素软膏。患病期间,避免吃油腻和甜物,尤其应注意皮肤的清洁卫生。
疱疹样脓疱病
主要发生于妊娠最后3个月的孕妇,脓疱呈集簇性或环状排列,干燥后形成黄色结痂,痂皮下皮肤潮红、浸润但无溃疡,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通常不伴有瘙痒,愈后留有褐色色素沉着。这种皮肤病患者即使病情得到有效控制,对胎儿仍有产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包括死胎、新生儿死亡以及胎儿畸形。
防治对策:系统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为一线治疗方案。对泼尼松龙治疗抵抗或减量过程中病情复发的患者,可考虑选用环孢素。环孢素虽可致胎膜早破,但未见明显的致畸作用,因此环孢素可作为妊娠期该病的二线用药。
妊娠期出现皮肤问题,为了母亲和胎儿的安全,医院就医。
(杜晓航)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kn.com/wahl/10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