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锐湿疣艾滋病手足口病的口腔临床表

讲者:孙正

首都医科医院

医院感染控制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口腔科医师工作过程中以操作为主,是职业暴露的高危科室,被利器刺伤的概率较高,加之经常直接接触患者的血液、唾液等可能含有病原微生物的体液,医院感染的风险。一些传染性疾病如梅毒、尖锐湿疣、艾滋病、手足口病等可以出现口腔黏膜病损,口腔医师在接诊过程中应注意识别;另一些传染性疾病如肝炎等,患者口内无任何表征,这时医务人员应将每一位患者视为潜在感染源,做好自我防护。

口腔诊疗过程中

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

口腔诊疗过程中传染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

①飞沫传播:含有感染性物质的飞溅颗粒短距离传播后定植在宿主黏膜,引起宿主感染的过程;

②空气传播: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被吸入和接触而感染新宿主的过程;

③血源性传播:存在于感染者血液内的病原体经由血液等体液传播给新宿主的过程。

口腔门诊患者在接受开髓、洁治、手术等治疗时都有出血的可能,治疗操作过程中产生的飞沫、喷溅的气溶胶等很难完全去除,所以这三种传播途径在口腔门诊中都是存在的,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门诊的诊疗区和医务人员休息室应该有所隔离。下面主要为大家介绍常见传染性疾病的口腔黏膜表现以及常用的感染控制措施。

常见传染病的口腔黏膜表现

常出现口腔黏膜病损的性病

性传播疾病是指主要通过性行为传播的一组传染病。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列入性病的病种已有30多种,被我国列为重点防治的性病有8种,其中梅毒、淋病和艾滋病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而口腔黏膜常见的性传播疾病有梅毒、尖锐湿疣和艾滋病。

性病患者是性病的主要传染源之一。性病传播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条件,同时还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从80年代开始,我国性病发病率直线上升。

部分性病可以经血或母婴传播,但绝大多数性病的感染是通过异性或同性间的直接性接触发生。其中,艾滋病和梅毒可以通过接触患者的血液等体液而传播,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的机会。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引起并主要通过性传播的皮肤黏膜良性增生性病变。临床上以皮肤黏膜交界处出现疣状赘生物为特征,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

尖锐湿疣好发在性活跃的人群中,20~4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性接触传染是尖锐湿疣的主要传播途径,与病毒携带者发生性接触后约有2/3的人被感染。通常通过不洁性交,经受损的皮肤和黏膜感染。婴幼儿尖锐湿疣或喉乳头瘤病和儿童的尖锐湿疣可能是分娩过程中胎儿经过感染HPV的产道或在出生后与母亲密切接触而感染的。尖锐湿疣还可通过日常生活用品如内裤、浴盆、浴巾等物体间接传染。典型尖锐湿疣的皮损为柔软、粉红色、菜花状或乳头状赘生物,大小不等,表面呈花椰菜样凹凸不平。

口腔尖锐湿疣易发生在皮肤与黏膜交界处,如口腔周围,口腔内病损可累及舌、颊、唇、腭、牙龈等。病损多表现为乳头状或菜花状淡红或暗红色赘生物,表面常有白色分泌物,轻擦可去除,根部有蒂,质稍硬,活动度好,易发生糜烂,触之易出血(图1)。尖锐湿疣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冷冻治疗、激光治疗、微波治疗、电烧治疗、手术治疗等。口腔尖锐湿疣多选用手术切除。判断痊愈的标准是治疗后疣体消失,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治疗后6个月无复发,则复发机会减少。

图1口腔尖锐湿疣常见表现

艾滋病

艾滋病的口腔表征为该病的重要诊断指征之一,大多数HIV感染者均有口腔表现。许多患者发病初期出现口腔病变并首先就诊于口腔科,其中最常见的是白色珠菌感染、毛状白斑和卡波西肉瘤。

白色念珠菌感染

白色念珠菌感染是HIV感染者最常见的口腔损害。90%以上的HIV感染者在疾病不同阶段可出现假膜型或萎缩型白色念珠菌感染或白念菌口角炎。损害最多见于腭部。牙龈部白念菌损害最具特异性,因为此部位损害仅见于HIV感染者。一般来说,白色念珠菌感染不好发于免疫力正常成年人,因此成年人发生白色念珠菌感染,尤其是腭部和牙龈部,应警惕HIV感染(图2)。

图2HIV感染者白色念珠菌感染

口腔毛状白斑

约30%的HIV感染者会在病程中出现口腔毛状白斑。损害多见于双侧的舌侧缘黏膜,可延伸至舌背部或舌腹部黏膜。损害呈白色皱纸样隆起,不可擦去(图3)。约80%的毛状白斑患者可在30个月内从HIV感染潜伏期发展艾滋病患者。

图3舌毛状白斑

卡波西肉瘤

卡波西肉瘤已成为HIV感染者中常见的肿瘤。肿瘤可发生于皮肤及口腔黏膜。腭部为口腔中最好发部位,其次为牙龈。肿瘤呈深红色或紫红色的结节或斑块,指压不褪色,其周围可有黄褐色瘀斑(图4)。

图4HIV感染者口腔卡波西肉瘤

牙龈线形红斑

沿牙龈边缘可见界限清楚、火红色的带状红斑,红斑和牙菌斑无关,无溃疡,无牙周袋及牙周附着丧失。

其他

艾滋病患者其他常见的口腔病损还包括单纯疱疹、带状疱疹等,因免疫功能下降,患者常病情较重,且易反复感染。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一种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发热、口腔黏膜、手、足和臀等多部位出现疱疹或破溃后形成溃疡为主要临床特征(图5)。我国于年5月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

图5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常用的感染控制措施

常用的感染控制措施现阶段常按《中华人民共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中“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传播途径及隔离预防”的要求执行。

对于乙肝、丙肝等没有口腔表现的传染性疾病,医护人员应做好自我防护,视每一个患者都是潜在的传染源!阻断疾病传播的方法主要包括

①控制感染源—了解患者病史;

②切断传播途径——严格的预防和保护措施;

③保护易感者——增强自身免疫力。

标准预防措施:国际感染控制机构(InternationalInfectionControlConvention)将全体医护人员根据职业需要所接触的污染程度分为ABCD4类(表1)。对于A、B、C类工作人员应进行免疫接种,至少每三年体检一次,如发现某项免疫力低下或丧失,须尽快进行补种和接种。

表1全体医护人员职业需要所接触的污染程度

明日将继续介绍梅毒具体的分期及临床表现

专家简介

孙正,首都医科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口腔医学会会长。北京医学会口腔专科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口腔专家委员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黏膜病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华口腔医学会监事长、牙病防治基金会监事长。中国科协口腔黏膜病首席科普专家、北京市科普专家。

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第期03、04版

★转载请获作者及本公众平台许可

“发现口腔人的精彩,满足口腔人的需要!”

——《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口腔》

今日口腔

赞赏

长按







































白癜风丸零售价格元
北京看白癜风去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kn.com/wazz/77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