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的研究进展

白癜风用药 http://m.39.net/pf/a_5727229.html

文章来源:《实用医学杂志》.37(1)1-5

作者:黄志权

单位:中医院口腔科(广州)

黄志权,中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口腔颌面外科副主任。广东省医学会颌面-头颈外科学分会主任委员;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口腔颌面头颈医学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委员;中国抗癌协会口腔颌面肿瘤整合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整形外科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杰出青年医学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以及中央高校科研项目7项。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SCI文章38篇。担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随着外科技术的日益发展,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所致组织缺损的处理逐渐成为了临床治疗中的热点与难点,口腔癌的治疗理念也从“切得好”转变为“切得好,修得更好”。完善的颌面缺损修复重建可以促进患者术后早期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生存质量。本文就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技术的发展及目前面临的一些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做一述评。

口腔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全身恶性肿瘤中排第9,约占2.9%[1]。目前,口腔癌的首选治疗方法是以手术切除为主,同时辅以放化疗[2]。由于颌面部组织可让性较差,病灶扩大切除造成的组织缺损一般难以直接拉拢缝合,且同时伴有相应的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口腔癌手术一般都会在肿瘤切除同期或延期进行组织缺损修复。随着外科技术的发展,口腔癌术后缺损的修复方式也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手段层出不穷。本文将以口腔癌缺损修复技术的发生发展,结合临床病例,对目前口腔颌面缺损的修复重建工作稍作归纳,为大家提供参考。

01

口腔癌术后缺损修复的发展

口腔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常常形成结构复杂的软硬组织缺损,若未及时进行修复,即使肿瘤不复发,也将导致口腔颌面组织器官功能障碍,同时也会对患者容貌与心理造成毁灭性打击,因此需要术者根据缺损范围与结构进行相应的修复。常见的修复方式主要包括直接拉拢缝合\游离皮瓣移植修复、局部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等。各种组织瓣在头颈肿瘤切除后的缺损修复重建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目前仍然不断推陈出新,在颌面部缺损修复与功能重建中绽放光彩[3]。

1.1带蒂组织瓣的发展

在口腔颌面外科修复重建发展的初期阶段,显微外科技术尚未成熟,肿瘤切除造成的组织缺损常采用局部带蒂皮瓣进行转移修复。年,BAKANJIAN提出胸三角皮瓣(deltopec?toralflap),即利用胸、肩部皮肤转移修复面部软组织缺损,该手术一般可同期完成,但需要在皮瓣重建血运后行二次断蒂手术。此外,该皮瓣主要供血动脉为乳内动脉,其长度有限,因此对于口咽部缺损的修复效果欠佳[4]。ARYIAN等在年首次报道了胸大肌皮瓣(pectoralismaiormusculocutaneousflap),该皮瓣以胸尖峰动脉作为主要供血动脉,保证了肌皮组织的血运与长度,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颈部臃肿、同侧胸大肌功能障碍等缺陷[5]。同时期QUILLEN等也报道了带蒂背阔肌皮瓣(pedicledlatissimusdorsimusculocutaneousflap)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此皮瓣由胸背动脉供血,长度适中,但皮下脂肪组织厚重臃肿,且手术过程中需变更体位影响无菌操作,因此年WATSON提出背阔肌皮瓣可以行游离移植修复[6]。随着对头颈部血管解剖结构认知的加深,新型带蒂组织瓣,如:颏下动脉岛状瓣(submentalarteryislandflap)、锁骨上动脉皮瓣(supraclaviculararteryislandflap)等逐渐出现并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早期皮瓣具有取瓣方便、组织量适中等优点,受到临床

转载请注明:http://www.lonkn.com/wadzz/1149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